〔記者吳俊鋒/台南報導〕即將迎來啟用百年慶的國定古蹟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全力彙整、蒐集的相關文物資料,在地踏查時,成功「挖寶」,獲得耆老提供4塊初期煙囪使用的耐火磚,有助於補強當時火力發電的歷史。
水道博物館獲得的4塊耐火磚,為當年水道技工後人吳朝全所贈,其中完整的2塊,上頭還有三石耐火煉瓦株式會社,以及Tobata字樣。
市政府文化局長葉澤山指出,今年正進行煙囪歷史溯源,這些耐火磚可以提供相關資訊,將一併彙整,希望讓水道豐富的歷史更完整呈現。
葉澤山說,台南水道於1922年完工、運轉,以獨步全台的二抽三送系統,將取自曾文溪的原水,經過淨化處理後,送到20公里以外的市區提供民生使用。
由於當年電力系統還未普及,都仰賴火力發電機運行產生電力來驅動,因此園區內也擁有1座高達36.3公尺的煙囪排煙,是顯著的地標。
館方訪談附近耆老得知,二戰期間,為避免遭到盟軍飛機轟炸,每次空襲警報時,都要派人在煙囪插上樹枝來偽裝。
1982年台南水道停止運作後,自來水公司考量安全因素,將煙囪拆除,目前現址僅剩下圓形的基座。
家住山上區的耆老吳朝全,帶來4塊耐火磚,表示父親當年是水道技術人員,而大煙囪拆除時,他也全程目睹,拆除後,現場遺留不少防火磚,準備清運丟棄,由於覺得有紀念性,就撿拾了一些回家保存。
台南市建材銀行專員侯成育指出,日治時期西方工業技術引進,工廠使用火力發電即須使用導熱性較差的耐火磚做為燃油發電機組使用,國內並無生產情況下,就由日本移入精良的建材,為建設所用。
創立於明治年間的三石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耐火磚,在台灣眾多工場構造中都可見,但隨時代變遷而遭拆除,建材的保存還是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至於TOBATA也是當時知名的耐火磚品牌。
館方提到,台南水道啟用百年,煙囪調查研究也是重要項目,隨著日益增多的文物出現,將更有利於歷史背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