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當年日據時水道設施,從曾文溪取原水處理運送到20公里以外台南市,獨特「二抽三送」輸水系統,獨步全國,館方爭取文化部補助,近日重現當年整個工法過程,搭配優美造景,成為最具教育意味裝置藝術。
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前身為原台南水道,落成1922年,由濱野彌四郎技師設計規畫而成。水道博物館指出,100年前台南水道運作原理,是從曾文溪取水引入沉澱池(一抽)進行初步沉澱後,順著地勢流放到快濾桶室(一送)過濾,完成過濾的淨水再流放到更低的送出唧筒室(二送)周遭,然後藉著唧筒動力抽送(二抽)到1.8公里以外的淨水池後,再從淨水池放流到台南市區(三送)。
水道博物館說,而二抽三送模型放置在生態池旁,整個「二抽三送」過程,考慮到動力、高低位差,還要克服距離及水管摩擦力,是相當先進設計,也成為水道博物館最核心精神。
由於整個系統涵蓋面積廣達56公頃,距離更超過20公里,但如何完整解說,一直困擾著館方;去年在立委郭國文協助,館方爭取到文化部補助,透過3D建模,將整個輸水過程,以及高低位差,做成長3公尺,寬1.2公尺,高度1.5公尺模型,完整呈現整個淨水輸送過程,讓抽象過程與知識具象化,民眾在閱讀模型的過程中,更容易理解整個水道系統運作。
水道博物館導覽員李峯男表示,受限於地域限制,水道博物館內的設備是二抽三送中的「第二抽」與「第一、第二送」,造成民眾不容易聯想完整。
這次設置模型,除將過程具體展現,過程都有簡易文字說明,也逐一標示「抽」或「送」的步驟,在講解上更容易,民眾對於知識吸收成效也提升很多。